我院成功举办第十七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会

发布时间:2019-09-15浏览次数:364


201909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会本学期第一期(总第十七期)活动于知明楼1-205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经济学院副院长黄瑾教授、2019级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王敢、2017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章露兮同学和张至烺同学主讲。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政治经济学教研组老师2017级基地班全体同学以及2018级经济类的部分同学。

活动伊始,黄瑾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本学期全新的的读书会研讨形式,即把教师的教研活动与学生的读书会活动有机结合,每周一期由一位教师带领若干名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

接着本次活动正式开始。王敢同学基于《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张至烺同学和章露兮同学刻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实践。张至烺同学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经济背景;章露兮同学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过程与取得的成效,并论述了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的若干原因。最后,黄瑾教授从利益的视角勾勒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并从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等方面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可能性。黄瑾教授政策主张、经济体制和理论思想三个层面的讲解让大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较为全新的认识。

在互动环节上,孙晓军老师建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的把握应突破利益的视角,更多从各国发展最大公约数的层面来全面理解。戴双兴老师以自己暑期参加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的古巴经历表达了对经典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解。陈凤娣老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方位的问题发表观点,建议架设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设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知识逻辑联系。陈晓枫老师指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斗争的议题不容忽视。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现场互动气氛十分激烈。

本次读书会活动结束后,全体读书会成员合影留念。这次读书会活动,让同学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读书会现场

黄瑾老师主讲

同学们认真聆听学习

(供稿/刘思明 摄影/郭雅婷 发稿/陈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