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经济学院在我校仓山校区文科楼9层会议室,召开博士生学习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2014级博士生们在会上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院党委副书记俞建群博士出席了座谈会。
“在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一带一路’地方对接方案。这一战略也在全国‘两会’上热议。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但除了相应的机制构建和硬件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上升到相当的高度。”博士生伊馨表示,应该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利人利己”的互利共赢理念,以“中正和谐”的方法化解可能出现的分歧,减少“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博士生林翰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问题,依然是 “硬道理”、“硬任务”,他指出,“在经济换挡过程中,不能单纯地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降速来实现‘优质增长’。在产能过剩、高能耗约束的背景下,如何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发展,如何通过转型提升增长动力,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担当。”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基层官员不作为的现象,博士生董少明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导致基层官员不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官员任务导向的转型,即从以前的经济指标的单一目标转型成为多元目标,使得很多官员不知如何行动。其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尚未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其三,现有制度不完善,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出要深入推进高等院校综合改革。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博士生林惠玲表示,“当前的职业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教育的‘职业’特色难于体现,究其根源:有教师因素、有教学内容、有教学模式,更有体制因素。传统的“学徒制”和现代的“互联网思维”并非相隔十万八千里,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可以有交集。吸取两者的优势思维,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我们可以产生新的改革思路。首先,为满足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有必要建立“院、系、专业”三级专业管理体制。其次,专业建设要有社会化思维,应该树立全面开放办学理念。另外,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模式,搭建一个课程平台,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过程。”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利用“碳排放交易”和“第三方治理”等经济手段来治理环境。经济新常态下,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受到重视。针对这些议题,博士生张俊认为,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损害,“碳排放交易”和“第三方治理”因为遵循市场规律,相比于强制命令式的治理模式,执行成本较低,更有利于激发社会和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除此以外,对于环境污染的预防也同样重要。只有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保制度创新,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才能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建设生态文明。
俞建群副书记在会上强调,经济学院的博士生,一要关心时事,认真学习“两会”精神,胸怀祖国,放眼全球,扩大视野,把握动态。二要关切经济,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联系实际,撰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要关注民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关注百姓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民生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增强爱国忧民的担当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饶妍 摄影/时祎)